search

大乘佛教的五時八教是什麼意思?

大乘佛教的五時八教是什麼意思?

  “煙火繚繞的夢境,只是因為愛情,因為刻骨銘心的愛戀;四大皆空不過過眼雲煙,就算前世五百次的回眸,也只換回今生一次擦肩。”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大乘佛教了解了解大乘佛教的五時八教是什麼意思?

  五時八教

  乃天台宗智顗大師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

  五時八教

  分別述之。五時:

  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迴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淨之。

  第五、法華涅盤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盤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八教

  一、化儀四教:指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與方法分類而成。

  1、頓教:指對大機直施佛自證之法,不用誘引方便,如《華嚴經》的說教即是。(直顯真實之教)

  2、漸教:謂由淺及深,次第誘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時期即是。(由淺入深之教)

  3、秘密教:謂佛以神力對受化的彼人此人,隱秘地令得各別之法,彼人此人共聞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因人而宜之教)

  4、不定教:謂受化的眾生雖同坐一席,然隨各人根機之不同,所體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種化儀是豎的化儀,後二種是橫的化儀。(一音異解之教)

  二、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乃就佛化益的內容分類而成。故化儀譬如藥方,化法譬如藥味。

  5、藏教:說但空之理,令證二乘小果的教說。(聲聞、緣覺之教)

  6、通教:說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雖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鈍根與藏教同證其果,利根則轉入別圓二教。(聲聞、緣覺、菩薩共通之教)

  7、別教:說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觀,證十二品斷之佛果。(不共二乘,獨為菩薩所說之教)

  8、圓教:說不但中之理,令修圓融三觀,證四十二品斷之佛果。(佛陀內證的實相之教——不論迷悟,生佛一如)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吧!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相應梵文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車乘或行程之意。相應地,說大乘,有顯揚之意。現代的佛教學者,沿襲此用法,已是中性,並無顯揚或貶抑的意味。

  實際上,“大乘”一名的淵源,小乘聖典《阿含經》便在多處提到這個名字。如‘長阿含經’(Digha-nikaya)雲:“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人天。”(注2)‘雜阿含經’(Samyutta-nikaya)雲:“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注3)此外還有多處不錄。)《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大正藏》二·一八五頁上),以行大乘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者為大士。)

  《根本說一切有部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頁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獨覺乘心者,或有發趣大乘者。”)《增一阿含經》卷一,明白載有大乘菩薩道的六度。

  並記載了第一次佛經集結時之大乘經集結:阿難尊者在與諸大聲聞集結完成四阿含後,又發心會同彌勒菩薩等“賢劫中諸大菩薩”,集結更深邃難明的大乘菩薩道經典,“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讚歎“方等大乘義玄邃”,“難明難了不可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於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個人解脫。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於斷除煩惱,滅絕生死。


漢傳佛教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什麼是佛教密宗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藉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佛教密宗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力量構成的,也構成人類和大自然的現象世界,並把肉體和言辭無法體驗、以及不可思議 ...

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

  這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來看看吧!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 ...

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本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 ...

淺談: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看的淡一點,傷的就會少一點,時間過了,愛情淡了,也就散了。時間,讓深的東西越來越深,讓淺的東西越來越淺。”那麼,接下來隨小編來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帶來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譯為“摩訶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譯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

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起源於 ...

佛教果位是什麼,分別有哪些

  “真誠,是一個人的本性;善良,是一個人的天性。不管遇見任何人,真誠才能走進心裡;無論碰到任何事,善良永遠不過期。強勢的語氣也許會讓人口服,但善良的行動更會讓人心服。”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果位是什麼?   果位   果位為佛教用語,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內容有所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