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福建媽祖文化
帶你瞭解福建媽祖文化
媽祖是我國沿海地區中流傳的一種民間信仰,在我國許多沿海地區都有著媽祖崇拜的風氣。媽祖文化作為一種信仰,其媽祖的生平事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意義。作為媽祖文化的起源地福建,媽祖文化更是福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
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但是媽祖的孃家在寧德霞浦縣郊外一個小漁村-松山。媽祖,原名林默,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林默幼年時就聰明穎悟,過目成誦,她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平素精研醫理,教人防疫消災,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傳說她能“乘席渡海”。
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被稱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昇天,年僅28歲。
從此以後,傳說航海的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世界各地有兩億多的媽祖信眾,在臺灣媽祖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雲山脈,東南瀕臨臺灣海峽。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蹟,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複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
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漢族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千餘年來,無論朝野和漢族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
帶你瞭解無錫小吃文化
美麗的江南水鄉無錫位於江蘇省境內,這裡有著豐富的人文風情,有著俊山秀水。身處在這座城市裡有種能讓人忘卻煩惱的感覺。在這麼美麗的城市如果是單單欣賞風景未免有些乏味,今天小吃文化大全就要帶大家領略無錫的小吃。
1、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
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又名“大餛飩”,因形如“簸箕”,亦稱簸箕餛飩,由麵粉、豬肉、青菜等製成。麵粉加入鹼水及清水調成硬麵團,揉透透過擀、壓,切成梯形皮子;青菜洗淨,燙後擠去水分,與榨菜分別剁成末,放入豬肉餡中,調好味即成餡心。取餛飩皮一張,包入餡心,捏成簸箕狀,入沸水鍋煮熟。
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特點:湯汁釅醇,皮薄筋韌,肉餡鮮美。
2、無錫小吃之玉蘭餅
無錫小吃之玉蘭餅,歷史悠久,創始於1850年,因最初餡內要放入玉蘭花瓣,故稱“玉蘭餅”。糯米淘淨浸泡(冬季12小時,夏季8小時)取出磨成水磨粉;麵粉少許加開水調成熟漿,冷卻後揉入水磨粉中,揉透,揪成劑子製成圓皮,包入鮮肉或豆沙、玫瑰糖等餡心,收口朝下,按成圓餅即成玉蘭餅生坯,入平鍋,加油(油至餅的一半)煎至兩面金黃即成。
無錫小吃之玉蘭餅特點:色澤金黃,外皮酥脆,餡心軟糯。
3、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最早是由山東福山縣人創制。原是麵條湯麵,現改為蒸制。原龍鬚上19把1024根,現改為金銀絲13把8192根,是發酵麵糰拉麵,軟中有筋,在江蘇省首屆美食杯大賽上獲最佳獎,由麵粉經特殊工藝製作而成。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基本製作工藝是:麵糰中加入鮮酵母將面發起,施鹼加白糖,用力揉勻揉透,靜置片刻,待拉時再放入一些發酵粉。用拉麵的方法,將其拉成粗細均勻的細絲,將細絲整齊地放在面板上攤開,塗上油,切成約30cm長的細絲,上籠蒸熟配上佐料即成。食用時再配上熟花生、芝麻粉、白糖,其味更佳。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特點:酥鬆潔白,粗細整齊,軟而筋韌。
4、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
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始於清同治二年,迄今已經有百餘年曆史。因皮薄、餡重、滷多、色白而馳名。
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基本製作工藝是:麵粉、老酵面按4:1的比例混合,用熱水燙揉成麵糰,加鹼水搓勻揉光,搓成條,揪成劑子,擀成皮;肥瘦肉按3:7的比例搭配,絞碎後加入醬油、白糖、味精、精鹽、料酒、蔥、姜拌和,並逐次“吃水”攪勻,再加入適量的肉皮凍,即成餡心。取皮包入餡心,捏成褶紋整齊的包子,即成生坯,入小籠蒸熟即成。特點:皮薄餡重滷足,外形美觀,餡心鮮嫩可口。
帶你瞭解饒平小吃文化
饒平位於廣東省的境內,而廣東省的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是狂熱的,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飛禽走獸,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能上餐桌的。同樣的饒平地區的小吃也頗具特色,是中國小吃文化大全裡主要的組成部分。
蠔烙,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薄殼宴,第一道薄殼菜“野菊花薄殼米”就讓大家歎為觀止。只見黃、白兩色的菊花瓣擺在盤沿成一圈,薄殼米炒得噴香盛在中間。吃的時候,勺子舀上一小撮薄殼米,再用筷子夾幾片菊花瓣放置其上,整勺入口,花的清香味與薄殼肉的鹹香味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
饒平寶鬥餅,饒平縣城黃岡鎮生產一種餅食叫寶鬥餅,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個餅種,八角四方,如賭具寶鬥,故名。這種寶鬥餅,吃起來鬆軟、清甜、涼爽,不粘牙,不油膩,非常可口,一直暢銷國內外。
菜脯,即蘿蔔乾。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豔,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深受群眾喜愛。
相傳明朝末年,在潮汕地區饒平縣黃岡鎮有戶人家,老漢姓龐,在該鎮的南門媽宮前擺攤設賭。其賭具是木製的鬥只,也叫寶鬥。著似賭具的食品,愛不釋手,嚐起來又有滋有味,精神隨之好轉。在這情況下,老漢的身體逐漸恢復正常。生意也一日一日好起來。這種食品也逐漸傳開來。由於形似寶鬥,便叫“寶鬥餅”。從此,逢年過節,都必食寶鬥餅。
帶你瞭解明清飲茶文化
唐宋茶業的輝煌,主要是表現在茶學的深入及茶葉加工,特別是貢茶,加工技術技術的精深。而明清時期,因經過宋元時期的動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麼,明清時期的飲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下吧。
茶類的新發展
宋元時期,除貢茶仍然採用團餅茶外,散茶在民間俗飲已經得到了較廣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貢茶仍然採用福 ...
帶你瞭解成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它的影響力並沒有後來的佛腳來得大,但是道教文化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四川的巴蜀地區的主要以成都文化為主,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據專家研究論證,包括四川成都 ...
帶你瞭解溫州喪葬文化
民間流傳的喪葬方式總是會有很多種,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在溫州,以前還一直盛行土葬這種儀式,現如今也有了新的殯葬方式。
本文帶你瞭解溫州文化,一起來了解溫州的喪葬習俗。
土葬
溫州市在歷史上一直盛行土葬。據考古資料證明,在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現。這種墓高約一米餘,四周有4 ...
帶你瞭解鎮江碼頭文化
碼頭從古至今便是交易乘客的好地方,大多數靠水的地方都有著碼頭,有碼頭的城市在古代都是一些有名且是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鎮江便是靠水的一個城市。本期鎮江文化帶你去了解關於鎮江的碼頭文化。
傳統碼頭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盪、彼此融合的產物,既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又烙印著近代西方文化的痕跡,形成了鎮江獨特 ...
帶你瞭解唐山皮影文化
皮影文化也是有了一定歷史的歷史文化了。
皮影會好看,那表演者可是手上功夫非常的了不得。
本文將帶你瞭解唐山文化,瞭解皮影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呔兒的精氣神兒。皮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 ...
帶你瞭解龍巖客家文化
龍巖,是福建的閩西地區,龍巖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還有珍貴的自然生態。龍巖歷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中“客家首府”長汀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永定土樓,都在龍巖。本期龍巖文化中,小編帶大家瞭解龍巖的客家文化。
龍巖,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轄新羅區、永定區和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四縣,代管 ...
帶你瞭解洛陽地域文化
洛陽是有名的世界文化名城,也與西安、南京、北京被共稱為中國四大文明古城,洛陽同樣有著“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本期跟小編一起去洛陽文化了解一下關於洛陽的地域文化。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古代也叫雒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