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河南特色的豫劇文化
獨具河南特色的豫劇文化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的起源於中國河南,豫劇是透過河南梆子不斷的繼承、改革和創新的。豫劇的流傳較廣,因各地的語音不同,各地人民將各地的語音特色夾雜在豫劇中,形成了不一樣的豫劇文化。想更瞭解河南豫劇嗎?下面的河南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中原地區(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絃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資料證實,特別是相關人員在編修《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的過程中,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廣泛調查和論證,得出豫劇最早的誕生地是在古都開封和周邊各縣的結論。宋代志書《東京夢華錄》明確記載,北宋東京開封當時有桑家瓦子、北瓦、次裡瓦等,勾欄瓦舍遍佈全城,一個勾欄棚可容數千觀眾之多。當時在開封已經演出了大型雜劇《目連救母》。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據20世紀的一些老藝人回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今併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併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即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歷經明、清兩代。
民國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的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知名演員有李劍雲、閻彩雲,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
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錶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
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早期的豫劇演員在一起合作演戲過程中,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逐漸被賦予一個雅號,如祥符五朵雲、杞縣三亭、豫東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組合,而更早期的演員組合已無從查證。
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起,中國戲曲界吹起流派風,以表演者姓名當作流派的標記,象徵著個人表演風格成為傳統戲曲界的楷模。劇評家、表演家、劇作家、戲迷們都開始以派別來品論表演者的藝術風範,“流派”便成為一種習慣用語,影響所及,豫劇也出現了流派的說法,經常被談論的有陳(素真)派、常(香玉)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和生行唐喜成為首的唐派淨行李斯忠為首的李派等。流派的出現對豫劇有正面意義,其表演特色是豫劇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小吃文化,河南特色小吃有哪些?
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城市都有著屬於當地特色的小吃。這些小吃也和當地的風俗人情有著很大的關聯。特色小吃雖說在別的地方也有的賣,但畢竟當地做的更地道。下面的河南文化為你帶來河南的特色小吃,想要旅遊的人趕緊收藏起來吧。
開封:灌湯包
小籠包子處處有,每處味道都不同。開封小籠包已有百年曆史,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還曾是北宋的御膳食品。和上海小籠的清爽和淡口感不同,開封小籠湯味兒更濃,肉餡鹹香鮮美,細白如瓷的外皮很有嚼感。其內容精美別緻,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安陽:扣碗酥肉
到安陽一定要找地方品嚐下正宗的扣碗酥肉。其選材是在豬的上半身,因為這裡的肉比較嫩,肥瘦相煎。醃好、炸過的肉片平鋪在碗底,上面鋪上土豆、蓮藕,再用大火蒸熟,肉汁的鮮香與土豆、蓮藕的清爽很好融合在一起,最後用一個可以盛湯的盆將頭碗翻過來,即土豆或蓮耦在盆底,上面是酥肉,點綴一層青菜和熬汁,噴香四溢的扣碗酥肉就做成了。此道菜特點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膩,不喜歡吃辣椒的朋友一定會喜歡的。
商城:筒鮮魚、燉土雞
商城臨近河南信陽,是中國歷史最古老的縣城之一,境內保留著大面積的天然原始森林公園和溫泉景區。當地的粉蒸黑豬肉、桂花湯圓、蘇仙石鴨蛋豆腐乾都很有名氣,更有地方特色的,就要數商城名菜‘筒鮮魚’了。入冬時節,選擇鯰魚山水庫的鮮魚刮鱗去髒,洗淨瀝乾後切成塊狀,拌入適量食鹽裝進鮮毛竹筒內,密封醃製,月餘後可取出食用。其肉質鮮嫩、竹香中略帶腐乳味,別具一格。可以做清湯火鍋,或燉菜,相當出挑。因為當地自然資源保護很好,山區裡盛產各種新鮮竹筍、菌菇,如果到當地旅遊,一定要去劉小坳農家樂嚐嚐“燉土雞”,選的是家養走地雞,只喂穀物和蟲子,不吃任何飼料,燉出的湯味特別鮮香,雞肉入口滑嫩細甜,絕對一吃難忘。
周口:逍遙鎮胡辣湯
說到河南小吃,就不能不說胡辣湯,說起胡辣湯,就不能不提逍遙鎮,這道馳名全中國的風味名吃,是以少林寺“醒酒湯”和武當山“消食茶”二方為基礎,由三十餘種天然中草藥,按比例配製湯料,在加入胡椒和辣椒和骨頭湯底的美味小吃。既消減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湯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開胃健脾,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別看是地道的中華小吃,拿來搭配法棍也別有一番風味哦。
新鄉:紅燜羊肉
很多人可能會說,一個紅燜羊肉家家都會做,有什麼特色之處呢?其實所謂小吃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正宗,那細小卻不容忽視的滋味差別,要到當地真正品味過才能體會。新鄉的紅燜羊肉從選材到做法都十分講究,既要保持肉質的鮮美爽嫩,又不能帶上羊肉的羶味,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燜羊肉,渾身都暖洋洋的,還能起到抵禦寒冷,增加消化,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抗衰老等養生作用。
鄭州:燴麵
鄭州燴麵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比較有名的蕭記三鮮燴麵、合記羊肉燴麵,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燴麵的歷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 燴麵之香,功夫在於湯。湯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黨參、當歸、黃芪、白芷、枸杞等中藥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羶氣,又消減了羊肉的火氣,十分滋補。舀上幾勺高湯,把新鮮燴麵和少許紅薯粉直接放入高湯中煮,燴麵盈潤如百合瓣,外滑內韌,湯的鮮味細細滲透進面裡,鮮香撲鼻;加上幾塊羊肉,配以枸杞、黃花菜、木耳、鵪鶉蛋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把面一小段一小段咬下,喝口湯,夾片羊肉,色、香、味足了。
洛陽:不翻湯
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是一道酸辣鹹香,醒酒開胃的特色民間小吃。製作方法是將“洛陽不翻”攤在鏊子上烙成薄餅,再佐以金針、粉絲、韭菜、海帶、香菜、蝦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鹽、味精、胡椒、香醋等調料,加上高湯將薄餅放在上邊,鍋中水翻滾,餅子卻不翻個兒,這便是家喻戶曉的美味“不翻湯”了。
獨具民族特色的保安族飲食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保安人的信仰則是伊斯蘭教,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同時又夾帶了一些蒙古族的習俗,從而形成了保安族的民族特色。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獨具民族特色的保安族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於面製品,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湯麵條、臊子面、饊子、涼麵、漿水面、炒肉面、捏麵筋、攪團等。小麥面做的麵條多種多樣,有面片、拽面、涼麵等。其中“指甲面片”特色鮮明、色味俱全。土豆作為主食的吃法主要有鹽水煮土豆、土豆泥煎成土豆餅,有時也用土豆泥加洋蔥作成包子餡,口味清香、細膩。
幹玉米麵是生活困難時期非常普及的主食,現在保安人多吃青玉米棒子,但偶爾也會用玉米麵燒饃饃。雀舌面,即碎飯,其做法是:把麵餅擀成大片,摺疊起來,來回切成如雀舌般大小再加煮食。另外,做的涼麵細而長,炒麵為冬令食品。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保安族人民忌吃豬、馬、驢、騾等不反芻和兇猛禽獸之肉。未經阿訇宰殺的動物、自死的動物以及動物的血,同樣是飲食禁忌。偏重於純肉製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蔔、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麥仁雜碎湯、(麥粒樂羊頭蹄肉及內臟混煮)、大塊清水雞、爆炒雞塊、清煮全鴨等。
尤以全羊席最為知名,這是選用2齡左右的肥羊,洗淨後整隻煮熟,然後撈起,按肋條、脊背、前後腿、髖、脖子、尾巴分檔切割,接著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各裝一盤順序上席,另配佐料調味蘸食。
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情款待。客人到家,首先要把客人讓到上座(即炕的左邊落座),然後,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唸誦一段《古蘭經》文,意思是感謝真主賜給了我們食物。之後,才能動手就殫,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必須由主人先掰開,然後,客人才能取食。
否則,被認為是不懂規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後一道才是正餐精製的細絲麵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雞尖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裡為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後才能出來。
獨具民族特色的高山族的語言文化
語言是交流的重要橋樑,在高山族文化中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所以這也導致他們具有非常豐富特別的語言文化藝術,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下吧。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又稱馬來一玻利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據統計,共有22種語 ...
獨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民歌文化
裕固族是一個能夠善舞的民族,他們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創造出和本民族息息相關的歌曲和舞蹈。他們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卻吸收了其他許多民族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民間口頭文學。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您帶來裕固族的民歌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裕固族是個很特別的民族,它們沒有明顯的男性傳宗接代的宗法觀念,也沒 ...
獨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民居文化
仡佬族是我們當今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一個人口比較多的一個民族,仡佬族文化歷史也比較悠久。我們都知道,仡佬族人民擅長紡織,刺繡。但是我們好像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瞭解仡佬族的民居文化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仡佬族的民居文化吧!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 ...
獨具民族特色的門巴族建築文化
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都分佈在不同的地域,而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氣候溫差,以及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很多少數民族的居住條件也都大大不同,在建築房屋時他們也將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帶入到建築當中,那麼,你知道門巴族的建築文化是怎樣的嗎?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解答。
門巴族建築在過去的時候,門巴族的村子是比較分散的, ...
獨具民族特色的塔塔爾族舞蹈文化
就像許多少數民族一樣,位於我國新疆自治區的塔塔爾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他們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更是細緻到將舞蹈分為了作歌舞、節慶歌舞、婚禮歌舞和模擬歌舞等。
接下來我們就到塔塔爾族文化欣賞一下他們的舞蹈吧!
塔塔爾族能歌善舞。多少世代以來,塔塔爾族在歡樂的節日 ...
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飲食文化
在我們印象裡每天都是一日三餐,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傳統了。但是在侗族地區確是每天食四餐,兩茶兩飯。茶已經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侗族文化吧!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 ...
獨具黎族特色的黎族陶瓷文化
陶瓷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用的器具之一,而製陶的原始過程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被機器所取代,但是至今的黎族人們卻是依然保持著原始形態和特徵。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黎族文化吧!
陶器自古以來就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器具,很多少數民族也有其獨特的製陶技藝,例如黎族。從考古資料來看,黎族 ...